今天向大家推荐一书《安吉拉的灰烬》,可以上网找找看,如果我能找到,会在网站上发布的,现在先向大家简述一下这本书吧.
《安吉拉的灰烬》是弗兰克·麦克考特(Frank McCourt)获普利策奖的自传体小说,它如实地描绘了作者“悲惨的爱尔兰天主教童年生活”,阿兰·帕克(Alan Parker)导演的电影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小说。影片真实再现了爱尔兰肮脏、满是污水的贫穷环境,并以此取胜,而小说动人之处在于作者麦克考特优雅、抒情的散文风格和他幽默、充满希望的世界观。导演和编剧处理影片时,只零星借用了小说丰富的智慧和温情,而把更多注意力放在麦克考特人生旅程中多种常规戏剧因素上:死亡、醉酒、口是心非,当然,还有潮湿。(谁忘得了作者的精辟总结语?——“毕竟-我们是湿的。”)
任何文学作品的改编都免不了删节,但这部影片开头略去了一家人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生活,这不能不说是个败笔(更好的处理办法是一带而过,尽快开始进入爱尔兰的生活)。影片的情节中心最终会落在年轻的弗兰克身上(约瑟夫·布林Joseph Breen、西阿兰·欧文斯Ciaran Owens和迈克尔·莱格Michael Legge三人接连有令人信服的表演),所以开头这些场景是塑造父亲马拉奇(Malachy, 由罗伯特·卡莱尔Robert Carlyle扮演)和母亲安吉拉(Angela, 由艾米莉·沃森Emily Watson扮演)形象的绝好机会。但夫妇俩几乎刚露面就对自由女神像说拜拜了,只留给我们父亲是个无能的酒鬼、母亲对此毫无办法的浅淡印象(没有这一段我们也知道这些)。
几个兄弟姐妹死了,马拉奇找不到工作,安吉拉时而消沉,时而脾气暴躁,一家人倍受困扰。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拍片地,导演帕克特意建了个贫民窟,重现爱尔兰Limerick的真实贫困场景。影片的悲哀情调直捣人心,似乎触手可及;随着弗兰克渐渐长大,希望来临,观众也渐感安慰。
另外,沃森和卡莱尔都是演绎情绪的好手,把原来剧本塑造不足的角色发挥到了极致,但两人的表演都不能给人留下长久印象。帕克过于精确直白的导演风格,时常抹煞了麦克考特小说中更为生动的因素:四个少年裤子褪到脚下,手在衬衣下摆忙活的场面,是给小说原作腼腆而“兴奋”快乐的情绪泼了桶冷水。 总之,《安吉拉的灰烬》是一部宏伟、视觉效果惊人的成年故事片。真正出色的不是麦克考特讲的故事——每个在大萧条时期长大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——而是他讲故事的方式。如果帕克在处理影片时更好地抓住作者独特的声音,而不是花工夫在营造精确的细节上,他的影片也会同样出色。
读了,让你受益匪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