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为什么皈依佛教,其实我早前很骚情地在Medium网站上分享过一次我的想法(如果你不怕被我蹩脚的英语恶心到的话,可以在这里浏览),但因为英语水平所限,也只是流水账般的简单描述。不过觉得总该在朝露上也分享一下,否则我没法为表达我的喜悦找到更合适的出口了。
像在Medium上说的,“I must face to face with my heart, even if online casino it’s painful.” (我必须面对自己的内心,即便那是痛苦的)。起初我想过很多高大上的理由来解释我为什么皈依佛教,能显得神秘而奢华一些,当然这是吃饱撑着才会想的事儿。原因是一次因为琐事儿,我很烦躁的一个人躲进山里,在寺庙里转了一圈后,把车开到河边,在车里躺了一整天,抽了两包烟(不知道的人以为车着火了),即便是夜幕降临了,我也没有打算趁着还有些光亮赶紧开车下山,后来那位促成我结下善缘的哥们儿发了条短信给我,问我觉得这世界上有没有净土?我当时一下乐了,心想,我靠好古典啊!我立刻配合剧情发展需要回答道:“有智慧的人就有,愚痴的人就没有,比如我。”,他说:“我觉得有,但一定不在山里,也不在你家里,不在智慧里,也不在愚痴里,就在我说的这个地方,你找找,找到了,见到了,就忘不了了”。 然后我默默扔下烟头,关掉手机,打开车门走出来,顺便提了下裤子,面对大山溪流,心想:“他说啥呢……” 。后来我“顿悟”般的以极其二逼的速度从黑夜的山路上一路狂奔回去了……
逃避
我皈依佛教的一大潜在原因,并不那么高大上,其实就是想逃避,这是我从狂奔回去的路上想明白的。我把信仰当成了一个有风雨时可以暂时躲避的地方了,一旦顺风顺水时,就会暂时把它给忘掉,直到下次再发生些什么,才会又像熊孩子闯祸后回家见到爷爷似的看着佛祖认怂并祈求护佑。都说有信仰会让人变得强大,可我实际相反,所以当时在车上,我一直在疑惑一个问题,就是为什么没有信仰时,我会相对现在更勇敢的面对,而有了信仰后,反倒以为有佛菩萨护佑了,所以我可以不去面对一些问题了,躲到一处山清水秀的“净土”就可以远离喧嚣。事实上,无论山里有多静,心根本清静不下来,直到问题真正解决了,那才是净土所在,我承认现在确实忘不了了,所以我没说错,有些时候,我必须面对自己的内心,即便那是痛苦的 (I must face to face with my heart, even if it’s painful.)。
死亡
起初虽然已经非常认同佛法的很多观点了,特别是对因果论深信不疑,但当谈及皈依时,我一直是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,要么觉得形式化的东西不是必须的,要么觉得可能以后我会皈依吧,但现在似乎因缘还没到。我总是怀着敬畏的心情认为如果我皈依了,便需要像佛弟子那样要求自己了,但如果我做不到呢?实际上依旧是逃避或者放纵。直到看到梁文道的一句话,觉得马上就想去皈依,甚至我对第二天去皈依的事情感到迫不及待了。
大部分人生活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到自己会死,都会有一刹那间好像觉得自己会永远这么活着。佛教修行会讲“念死”,随时想到自己会死,马上就会死,是很重要的修行。你有这样的修行,才会知道现在什么最该做,什么最重要,有些多余的话就不用讲了,有些重要的事马上就去做。
折服
皈依最重要的前提,当然确确实实是被一些我没法准确描述出来的智慧所折服,当然这种感觉在刚皈依时,并没到这个程度,越往后越强烈,每个阶段必然会对三皈依的认识体会也会不一样。我可能记不清当时是怎么想的了,但现在,我更愿意把“佛”理解为一颗清净的心,而所谓拜佛和打坐,理解为是一动和一静中的禅。从很多佛教类的书籍中都经常看到,“静则生智,定则生慧”,这也是有时我总觉得去拜佛之后,似乎很“灵验”的原因,因为那一刻心是相对宁静的,这更利于解决问题。这也消除了最早我把佛教和某些民间迷信挂钩的误解,实际上,佛教本身就反对迷信,甚至于你都不应该迷信佛教,这一点是促使我重新认识佛教的很重要的原因。
即便已皈依小半年了,我依旧常常感到喜悦,觉得拥有信仰真的是难得的幸运,特别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皈依,那感觉特奇妙,无法言语,只能归因于因缘,但愿你能明白,有朝一日也能结此善缘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