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我通过网友评论得知,财新传媒的张进老师将自己治愈双相情感障碍的经历写成了《渡过》一系列的书籍,并开设同名公众号专注抑郁症的交流和研究,以及建立社会支持系统。我曾给张进老师发邮件投稿,并刊登在了公众号上,随后进了《渡过》作者群,也加入了其他读者群。再之后,自己建了「黎明蓝」公众号和网站,主要希望能永久记录和备份自己的患病和治疗经历。
在此期间,有不少抑郁症病友加我微信,大多数都以交流为主,互相问问吃什么药,病程长短,平时的症状等等,以便自己有个参考,其实大家心里都常常没底,交流是个很好的互勉方式,毕竟没有人比处于同一境地的人更了解自己了。
但也有几个有意思的人,用比较低端的方式去营销他们的“保健药”、“心灵治愈课程”。他们加了我微信,先表现出特痛苦的状态,诉说自己的同感,获取病友般的信任,然后朋友圈里的信息也精心设计过,特别是如果他知道你是个男的,他便扮演一失落的妹子,这是料定了我没见过女的么?侮辱我啊,呵呵。接着你可以且看他们如何表演,在适当的时候,就放大招了:xxx保健药,无精神类药物痛苦的副作用,治愈了他的抑郁症,或者坚决反对药物治疗抑郁症,治疗抑郁症现新曙光,xxx心理咨询大法……
其实当我问他们,“你理解一个人为何会抑郁到敢寻死,却没有勇气觅活么?是不是和严重程度有关?”。他们的答案就暴露出他们根本理解不了,但如果真如他们自己所描述的经历过那么严重程度的抑郁症的话,不可能不理解,那是一种病态下的思维,原因非常复杂。他们中有人用正常思维去解释为心理素质的问题,其实很荒谬,如果你把刀架在脖子上,就会知道到底生死哪个更难更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了,很显然,死比活着更难,一般人克服不了对死亡未知的恐惧、对爱恨分别的执念和求生本能,即便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也不例外。所以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和自杀行为没有必然联系。
这类人很容易被识破,可他们为什么无孔不入呢?众所周知,二类精神类药物相比一般的西药来说价格高不少,此外心理咨询的费用也挺昂贵。我有过一阵子每月药费从几百开始,随着剂量增大,增加到快2000块。这是我去掉了一些所谓医院创收的“无毒副作用的保健药”后的费用,如果加上,大概得3000-4000,这就衍生了所谓的“抑郁症经济”。
在某作过恶的搜索引擎上搜索抑郁症相关词汇,会看到不少瞄准“抑郁症经济”的神药神医的广告占据第一页,然后再接着往后翻几页,也看不到有几篇真正有阅读价值的内容。我不想评论那些东西是否真的有效或有无科学检测和验证,只想提醒一下被痛苦逼疯了的患者们,别病急乱投医,很多“有效的保健药”广告,都是建一个Landing page,然后靠竞价推上去获取流量,依靠对转化率的控制,短期赚些一锤子买卖,很可能过阵子,你就找不到这个商家了,这是一些人的网络营销套路。
还有些玩“社交网络营销”的,懂些Build Trust(获取信任)->Build Relationship(建立关系)->Sell or Refer(销售或推介)的原理,放长线钓鱼。哎,好好的营销方法都被他们玩Low了,你可以依靠这个路径去鉴别这个人的意图。
不要随意相信所谓不吃药就能好,也不要轻易相信吃了什么药就能很快好的广告,然后盲目服药。无论吃不吃药,每个人的身体精神状况和客观环境都不一样,一千个抑郁症患者就是一千个独特病例,没有完全相同的治疗方式。在靠谱心理咨询机构不详的情况下,最好找口碑好的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,找权威的有临床经验的专家去听取建议,自己学习相关必要的用药知识,记录病程,方便自己分析治疗情况,做到心里有底,在文章最后我将分享几个值得阅读的微信公众号。
对于抑郁症经济的参与者,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是经过验证,有理有据,并且也确实是致力于抑郁症治愈探索的,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去接触市场和定价,走主流通道。故弄玄虚的推广方式令人反感,印象分大打折扣。至于彻头彻尾就为了赚钱而骗的情况,摸着自己的良心记住因果不虚这个道理。
资料分享:
大话精神微信公众号:psychiatry-salon
渡过微信公众号:zhangjinzaibeijing
李松蔚微信公众号:therapistlsw
意念美生Mindliv: 直接搜索名称